“自己家的东西坏了,总不能都买新的吧?只要花心思修一修,都能变废为宝!”
“来公司上班就和自己在家干活一个样,把日子过‘紧’过‘细’,想方设法,能省则省。”
“你们想想,咱给厂里和公司省下来的,不就等于给自己创收了嘛……”
这些是氯碱厂分析员陈楠楠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一次,在整理置物架时,一个同事顺手就将可调定量加样器上方的调节阀丢到垃圾桶里。这一幕刚好被陈楠楠看见,她急忙上前捡起来,说:“千万别丢,下次碰到需要临时更换的调节阀,这个可就能派上大用场了。”同事不以为然地笑道:“我还以为丢了啥宝贝,值得你这么大惊小怪的嘛?”
听到同事这样不以为然,陈楠楠正色道:“你可别小看这些小配件,现在看来这些小东西用不到丢了不可惜,可关键时刻真能派上大用场,修好了还不用重新领料,积少成多,能节省不少材料费呢。”同事恍然大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忙将调节阀收起来,顺道跟着陈楠楠将暂时用不到的瓶塞、止水夹、扳手、小滴帽等小零件一起归类整理放好。事后,和其他同事说起此事,大家都感叹说:“咱们以后都得向陈楠楠这样学会‘过日子’!”
正是因为这样积年累月的“精耕细作”,班组成员渐渐产生一种默契:能用的绝不随意扔,能修的决不领新的。通过开展节约型班组竞赛活动,倡导从节约一片滤纸、一滴标液、一截乳胶管等细节做起,引导员工树立“节约就是效益”的观念,有效杜绝了物资上的“跑冒滴漏”,从源头解决浪费问题,这一切使得陈楠楠所在的分析班组在内部市场化分配上夺得“先机”,获益颇丰。
如今,华塑公司像陈楠楠这样爱过“紧日子”的员工越来越多,大家齐心拨响企业增收创效的“铁算盘”。(侯珍洁 王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