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安徽煤炭网!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动态 |安全生产 |煤炭经济 |煤炭法规 |论文之窗 |摄影之窗 |期货园地 |联系我们

论文之窗

·打造安全利益共同体——中... 03-29
·淮北矿业双龙公司精心准备... 03-28
·春耕时节 让“文明种子... 03-27
·引入数字化 信息化 智能... 03-30
·中煤新集刘庄煤矿:生态修... 03-30
·交锋 汇能 联新程——淮... 03-30
·三次掌声为哪般(胡云峰) 03-30
·煤矿“疮疤”变“氧吧”(... 03-29
·徐镔理事长参加中国煤炭经... 03-29
·淮北双龙公司民主恳谈会:... 03-29

安徽煤炭网 (安徽省煤炭经济研究会)
电话:0551-62966099
邮箱:anhmjhui@163.com
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杭州路2707号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之窗 > 论文之窗  
 
安徽煤炭企业“招工难”“招生难”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安徽省煤炭经济研究会课题组)
作者:安徽煤炭网    来源:本站   点击:

 

编者按:安徽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皖社科联字(2019)23号《关于奖励2019年度省属社会组织“三项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和先进单位的决定》:安徽省煤炭经济研究会课题组撰写的《煤炭行业“招工难”“招生难”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以安徽四大矿业集团公司为例》,荣获一等奖。现全文刊登,供参考。   

 

 

 

内容摘要:通过调研、座谈和大数据分析,发现安徽煤炭企业从业人员队伍中存在从业人员数量逐年递减,井下人员中年轻员工接替断层严重,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人数创历史新低,安徽煤炭企业从业人员薪酬刚刚恢复到五年前水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产生原因并提出了需要政府部门支持的政策建议。

 

2019128日,国务院国发〔20194号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二十条要求: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2019410日,国家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黄玉治,在淮北召开的全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煤矿企业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培训规定》,矿长、副矿长、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必须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新上岗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员工至少具备初中学历,即使招工再难、用工再缺,也不能“降门槛”,更不能“零门槛”,这是底线;要加强校企联合,全力推进订单培养、委托培养、联合办学、定向专业培养等,逐年提高变招工为招生比例,到2021年底,基本实现变招工为招生。力争2021年底,矿长、总工程师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100%,招工变招生达到100%,真正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更高专业的人把专业的事情干得更好。”

通过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二十条和黄玉治局长的讲话,结合安徽省煤炭院校招生难,煤炭企业招工难实际情况,我们认识到,要实现职业教育二十条目标和落实黄局长讲话精神,需要较长时间和政府、企业、煤炭院校合力用大智慧来化解。

 

 

一、安徽煤炭企业在职职工人数逐年递减已成趋势

 

 

20121231日,我国煤炭工业从业人员共有525万人,煤矿从业人员约425.98万人(不含煤炭洗选业),其中井下人员约304万人(包括采掘一线人员约170.71万人),井下人员占煤矿从业人员比例为58%2016年煤矿从业人员数量397万 人,较2015年下降10%

通过对2012年到2019年,我省煤炭企业在职职工人数变动的统计(见下图),我们发现安徽煤炭企业在职职工人数逐年递减,形成一种缓慢的下降通道。

2012年安徽省原煤产量1.43亿吨,安徽煤炭企业共有115家,其中:国有重点矿井53处,地方煤矿62处,安徽煤炭企业在职职工240557人;2018年安徽省原煤产量1.13亿吨,安徽煤炭企业共有43家,其中:国有重点矿井40处,地方煤矿3处,在职职工176940人。

这六年来,安徽省共关闭矿井75处,矿井数量大幅度减少,安徽煤炭去产能任务大头落地,煤矿结构全国领先43处生产煤矿产能1.34亿吨,单井平均产能318万吨,居全国首位。

20121231日,安徽省煤炭企业(四大矿业集团)在职职工24万人,2013年底是22.9万人,2014年底是22万人,2015年是19.6万人,2016年是18.7万人,2017年是18.2万人,20181231日是17.4万人。

煤炭企业在职职工人数的逐年下降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有:

2012年安徽省地方煤矿及乡镇煤矿有从业人员101699人,由于大部分地方煤矿乡镇煤矿在六年内关停,到2018年仅剩下三个地方煤矿从业人员2849人。地方煤矿乡镇煤矿从业人员的转岗、转行,再就业,导致我省煤矿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

2016年开始煤炭供给侧改革,一边关闭煤矿减产限产,一边大规模实施减员分流,导致一些大型煤矿从业人员分流到其他行业。

2016年后煤炭企业脱困阶段,因在煤炭生产中,员工薪酬占原煤成本的40%左右,煤矿通过降本增效、减人提效措施,分流一部分从业人员到第三产业和其他行业,以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为了在群死群伤事故中,减少伤亡,国家煤监局出台了减少井下作业人数,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的指导意见,促使煤矿采煤和掘进工作面减少了井下用工人数。

近年来,煤矿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四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也造成煤矿用工的减少。

正在煤炭行业推行的煤矿取消夜班制度,也将促使煤矿从业人员的规模逐渐减少。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98月公布的中国煤炭50强企业从业人员总数为295万人,和上年相比下降1%

未来煤炭企业将逐步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信息化(少人)、智能化(无人)”的“四化”建设,势必将这种递减趋势进行到底。

分析上述原因,我省煤炭企业从业人员的逐年减少将是大趋势,而这些减少的人员中,大部分因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还有一部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主动出走。

煤炭企业从业人员数量递减的大趋势掩盖了井下人员中年轻员工接替存在断层的事实

我们看到,到20195月底,我省煤炭企业从业人员18.64万人中,25岁以下员工仅有1868人,占比1%,而且还在持续萎缩。

安徽煤炭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逐年减少的趋势已经形成,安徽煤炭企业井下采煤、掘进、修护、辅助人员的情况更不乐观。2016年井下人员有92128人,20195月为83883人,三年间下降了8.95%。三年间井下人员各年龄段结构比例变动不大。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我省煤炭企业井下人员以3545岁和4555岁这两个年龄段为主,2016年占比71.95%,2019年占比为72.96%2535岁这个“黄金”年龄段的井下人员占比仅为22%

更为严重的是25岁以下年龄段的井下人员,2016年尚有1532人,占井下人员比例1.66%,到2019年仅有778人,占井下人员比例0.93%,也就是说近三年基本上没有年轻的新面孔加入井下员工队伍;而45岁以上员工占井下人员比例一直高达37%以上,井下人员年龄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年轻员工的接替断层日益显现。

安徽省能源局发布的《安徽省2018年煤炭行业运行报告及2019年形势展望》揭示:安徽煤矿采掘一线职工大多在40岁以上,个别煤矿最小年龄45岁、平均年龄48岁,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以上。

安徽省煤炭企业(四大矿业集团)从业人员数量,在2012年至2018年这六年间是逐年递减,六年来下降的幅度达到27.5%

由此判断安徽省煤炭企业从业人员数量递减将是大趋势。

在这个大趋势下,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关闭后有经验的矿工流入国有煤炭企业,破产的老旧矿井的员工需要安置,掩盖了井下人员中年轻员工接替存在断层的事实。

三、安徽煤炭企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人数占比创20年新低

安徽省煤炭企业井下人员中文化程度以中专高中和初中及以下人员为主,2016年和2019年所占比例均在80%以上,其中初中及以下占比达到47%。作为向“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变时期的煤炭企业,这样的文化程度结构,显然是不匹配的。

在煤炭企业中,生产、安全、技术、经营、管理各个环节,本科学历的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是煤炭企业正常运营的精英力量。我国钢铁行业目前本科以上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是27%,我省煤炭企业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人才占比仅为9.63%

中国矿业大学2002年曾经对神华集团、淮南矿业、淮北矿业、徐州矿业、潞安矿业、平煤集团等12个大型国有煤炭企业集团职工的学历结构进行了一次调查,以1999年的数据为例,20年前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占比达到17.20%。(见下表)

12个大型国有煤炭企业集团从业人员学历结构表

 

 

 

 

 

 

通过最新的调查数据,我省煤炭企业从业人员中本科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变化情况:

2016年从业人员207729人,其中:本科18802,占比9.05%

2019年从业人员186441人,其中:本科17958,占比9.63%

20年前相比,安徽省煤炭企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占全部从业人数百分比下降幅度接近一半,创了20年来的新低。也就是说,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黄金十年”后,安徽省煤炭企业从业人员中的本科人才一直是流出的趋势,由于进入通道不畅,造成了本科人才缺乏的趋势不可逆转。虽然近三年看来,占比相对数似乎有所提升,但从绝对数看,远未走出低谷。

煤炭行业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煤矿事故不能单纯说是培训造成的,这与煤矿职工的文化水平、职业素养、个人能力和煤炭企业管理水平等有很大关系,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驾驭高新技术机械,不能应对复杂的作业环境,缺乏职业素质都会造成安全事故。

20的煤炭企业装备水平和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相比,现在早就天壤地别,煤炭企业科技水平进步越快,但从业人员中本科人才占比却越来越少,这在我国各行各业中是少见的特例。

再看下图,截止20195月,安徽省煤炭企业井下人员83734人,其中:本科及以上6282人,占比7.44%。目前,我省煤炭企业井下人员中,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坚力量是本世纪初煤炭行业跨入“黄金十年”时,吸引的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近年来,由于煤矿院校的改名转行,大砍煤矿专业,进入煤矿的大中专毕业生寥寥无几,即便是煤矿专业的毕业生,能到煤炭企业服务的也是凤毛麟角。

 

 

随着最后一所矿业学院黑龙江矿业学院在2013年改为黑龙江科技大学,除中国矿业大学外,原煤炭部所属15所煤矿院校,无一例外的全部去除了煤炭和矿业字号。

2019年几个主要原矿业学院与煤矿相关专业的本科招生计划:

安徽理工大学(原淮南矿业学院)招生6700人,招收与煤矿相关专业776人;

山东科技大学(原山东矿业学院)招收7740人,其中与煤矿相关专业830人。

河南理工大学(原焦作矿业学院)招生10700人,其中与煤矿相关专业790人。

从三所煤矿院校本科招生计划可以窥见一斑,涉煤专业招生人数大幅度萎缩,15所院校的涉煤专业本科生每年也就在万人左右。

前几年的煤炭行业持续不景气和去产能政策,造成安徽省煤炭企业从业人员中的本科人才流失严重;而人才进入的通道由于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和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一直流通不畅;煤矿专业的毕业生在其他行业就业和煤矿专业招生难,各院校煤矿专业被迫缩减招生计划。上述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现在安徽煤炭企业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人数占比创20年来的新低。

四、安徽煤炭企业从业人员薪酬刚刚恢复到五年前水平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2018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82461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采矿业在2018资增速最高,达到17.2%的名义增长率

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采矿业的年平均工资水平在19个行业门类中,2017年位居第13位,2018年位居第12位,工资水平明显处于中下游水平

通过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比较,我们发现安徽煤炭企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还是低于全国采矿业的平均水平;如果纵向比较,2018年我省煤炭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是78613元,仅和201371402元相当,就是说,自2013年以后,平均工资水平一直在走下坡路,2016年低点和2013年高点相比,竟然下降了23.41%2017年后,刚刚开始恢复性上涨,到2018年也仅仅恢复到五、六年前水平。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公布的中国煤炭50强企业人均年收入8.79万元,比上年增长14.45%,其中有14家煤炭企业人均年收入超过十万元,比上年增加7家。

    近年来,由于煤矿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导致持续的招工难,使得安徽省煤炭企业井下人员的工资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

通过统计数据比较, 2017年井下人员平均工资的环比增幅是19.24%2018年井下人员平均工资的环比增幅为12.17%2016年、2017年、2018年井下人员的平均工资是全部从业人员工资水平的128.97%123.31%119.99%,应该看到,井下人员工资的绝对数是增长的,但有增幅放缓的趋势。

五、上述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安徽煤炭企业的应对措施

造成煤炭企业井下人员中年轻员工存在巨大断层及煤炭从业人员本科学历人数创历史新低的原因除了有煤炭行业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高、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行业前景不乐观外,还有以下原因:

1、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效应使劳动力来源越来越少。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长期享有的人口红利将越摊越薄,适龄劳动力减少,同时国民经济发展带动了其他行业的用工需求,从而造成煤炭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煤矿院校招生难的现象。

2、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这些年来煤矿安全事故已经成为煤矿的代名词,社会公众普遍认为煤矿没有安全保障。相反,到2018年大型煤矿综合机械化煤炭产量达到97.9%、安全生产环境得到根本性提升,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如雨后春笋出现。正是因为对煤矿和煤矿安全正面宣传少,负面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根除,使得社会公众一谈到煤矿就色变,觉得那是艰苦和不安全的地方,不愿意到煤矿工作。

3、矿井位置远离中心城市。煤矿一般都地处偏僻之地,距离中心城市很远,甚至离县城也有一段距离。对〇〇后的专科、中专生来说,远离繁华的煤炭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800米的井下从事长期艰苦的工作,根本不是〇〇后的选项。而煤矿职工的休班不正常,特别是不能保证双休,造成个人长时间待在煤矿井下,精神状态经常处于紧张、消极和烦闷之中。且,夫妻聚少离多,无法照顾老人孩子,家庭生活、成员关系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精神生活贫乏,降低了煤矿职工对美好生活向望的期待值。

解决煤矿企业中年轻员工断层及高学历人才比例低,煤矿企业应当主动作为,途径有:

1、加大宣传力度展示煤炭企业的良好形象。加强煤矿安全宣传和企业文化宣传,邀请媒体、公众走进矿井,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煤炭生产过程及瓦斯监测防治、透水冒顶等安全防范,及时向社会宣传煤矿先进设备、安全防护系统,让煤矿井下作业成为开放、透明和公众熟知的工作。

2、盘活矿区人员存量。煤炭企业对有意向报考煤炭专业的职工子弟及本地学生进行宣传、引导和奖励,采取定向委培加合同的方式,增加年轻员工和高学历人才培养储备。

统筹安排,招收煤矿职工家属、子弟从事辅助生产和地面非煤炭生产工作。这样既解决了职工家属、子弟就业问题,同时解决了职工夫妻聚少离多,也满足了煤矿职工不希望独生子女再从事井下一线工作的愿望。同时,对职工子弟愿意从事井下工作特别是井下一线工作的人员,做好宣传、引导、褒奖及抚慰工作,培养职工对煤炭企业的忠诚度和荣誉感。

3、为职工创造安居乐业条件。对规划建设矿井,应高起点、高标准,按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理念,做好规划并付诸实施;建设职工公寓,办好职工食堂和文化娱乐室,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让职工放心工作、安心生活。

4、继续提高井下员工薪酬引凤筑巢。一方面,煤炭行业是资源开采型企业,随着资源枯竭、战线延长、灾害隐患加重、环保投入等客观因素,煤炭企业成本刚性大幅增长;另一方面,安徽省规定,实行国有煤炭企业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增长挂钩方式。煤炭企业效益增长空间有限,井下员工薪酬水平增长也受到限制。到2018年末,安徽煤炭企业从业人员薪酬刚刚恢复到五年前水平,无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井下员工的薪酬水平,即达到足够的吸引力,最起码要在短期内超过电力行业从业人员年均10+的薪酬水平,从而引凤筑巢。

5、建设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019年上半年,全国已经建成18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近年来,煤炭企业抓住煤炭企业效益好转时机,集中有限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四化”建设,一线生产设备不断升级、安全系统得到改造,井下工作环境明显好转,劳动强度大幅下降,安全系数明显提高。随着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建设的推进,智能化的煤矿将逐步走进我们的视野,通过学校宣传窗口和参与学生的口口相传,让在校煤矿专业学生真切了解煤矿一线生产情况,更有意愿走进矿井工作。

六、政策建议:

煤矿工人做的是长期不见阳光的“地下工作”,危险系数大、现场环境差、地理位置偏、薪酬无优势,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采掘队伍日益老化萎缩,难以满足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议政府和煤炭企业在政策上向井下一线员工倾斜:

1. 减免井下人员薪酬收入的个人所得税。

2. 安徽省有关部门在国有煤炭企业工资总额控制上,要适当对长期在煤矿井下工作的员工进行倾斜。

3.教育部门出台煤炭专业招生优惠政策,对煤炭专业学费进行减免,由国家财政补贴。教育部门恢复以前的煤炭企业“对口升学”制度,可以让一批在职的专科高职和中专高中层次的员工有上升通道,这批人对煤炭企业的忠诚度、认同感比较高。

4.由教育部门将本科层次煤炭专业列入专项招生计划,例如:地方农村专项招生、国家贫困专项招生、产煤市县专项招生计划,由煤炭企业对在校学生予以资助并签订录用合同。

5.鉴于目前高职中职院校的煤炭专业招生难,教育部门和煤炭企业及高职中职院校联合,运用经济杠杆等手段,通过各产煤市县教育部门落实招生计划,鼓励更多的产煤市县的学生报考煤炭高职中职院校。

 

 

 

 

文献引用:

 

12019128日,国务院国发〔20194号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二十条

2 国家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黄玉治,2019410日在淮北召开的全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3 国家煤监局行管司和国家安监总局研究中心(2012年煤矿从业人员劳动用工管理专题调研组)《关于煤矿从业人员劳动用工管理研究报告》

4中国煤炭网》煤矿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 作者:杨涛

5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龚荒 陈文

6 中国统计年鉴2018年卷

7 国家煤监局行管司和国家安监总局研究中心的《关于煤矿从业人员劳动用工管理研究报告》

8 中国矿业大学《国内外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及人才培养现状研究》李杨、齐北荻等

9 安徽能源局《安徽省2018年煤炭行业运行报告及2019年形势展望

 

安徽省煤炭经济研究会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庞长生 

    长:程琦琳 

      笔:周宗林

 

安徽省煤炭经济研究会课题组成员简介:

庞长生:安徽省煤炭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淮北矿业原副总经济师)

程琦琳:安徽省煤炭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安徽能源技术学校副校长)

周宗林:安徽省煤炭经济研究会秘书长

  伟:淮南矿业集团财务部副部长

  志:淮北矿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部副部长 

史国峰:皖北煤电集团人力资源管理部主管

  磊:中煤新集公司财务部副部长

 

 

 

 

 

 

 

 

 

 

 

·上一篇:淮北矿业李建的论文:淮北矿区近距离煤层大采高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
·下一篇:煤矿智能化建设顶层设计方案研究(科达自控)
淮河能源网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中煤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煤矿建集团公司煤炭工业合肥煤矿设计研究院安徽能源技术学校安徽省淮昊矿山工程有限公司安徽惠洲地质安全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社会组织信息网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中国煤炭经济网国家煤炭工业网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安徽省煤炭科学研究院淮南凯盛重工有限公司安徽理工大学合肥网站建设
首页 | 协会简介 | 协会动态 | 安全生产 | 煤炭经济 | 煤炭法规 | 论文之窗 | 摄影之窗 | 期货园地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2-2013 ahcoal.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3013922号
安徽省煤炭经济研究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合肥网站建设 邮局登陆